原生家庭影响人一生的心理动力:沈家宏

2024-01-25 23:27
1


   养娃有道育儿有方品读经典与大师同行!大家好,今天我们品读的经典是《原生家庭 影响人一生的心理动力》这本书,这本书非常有知名度,央视读书节目曾经重点推荐过。主要讲述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如果有原生家庭的困扰的朋友建议阅读一下,你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本书不仅可以让你了解自我,还可以了解自己整个家庭的历史,读完这本书我是收获满满!对于我个人来说是有很大帮助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如果你没有时间读书的话,相信看完这个视频节目一定会大有收获的。405532-PCVNHY-913.jpg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心理学界各个理论体系的主张和观点,从这些前人已经研究好或者证实的理论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出童年对一人一生的重要性。首先来看一下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这可是心理学界的大神,学习心理学都必须知道的一个人。他的观点就是人的动力来自性发展和性满足。他把人有敏感期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是在6岁之前完成,影响并决定后面的人生。在3-5岁这个时期,孩子会出现恋父或者恋母情节。这里我们先做一下简单介绍,后面在详细说明。

下面说一下第二理论,客体关系理论代表人物是奥地利心理学家梅兰妮·克莱因,她的观点是:人首先与外在世界建立关系,然后内化变成主观世界的关系,最后在投射到外在真实的世界,并影响并控制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什么意思呢?就是把外在客观现实内外为自己的主观现实,然后又主观现实指导并控制着为外在世界的关系。她提出孩子在6个月之内与妈妈乳房和完整妈妈建立的关系影响后来的成长和发展。

第三个理论就是个体心理学理论代表人物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他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后来因为学术上的分歧,最后两人渐行渐远。他的观点就是人是追求卓越的,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自卑感,为了摆脱自卑感就需要不断的追求优秀和卓越,所以自卑是卓越的推动力。他提出一个人生活风格形成于4-5岁,一旦固定下来很难改变,由所处的家庭环境包括: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处境气氛兄弟姐妹等决定。

第四个理论是主体间性心理治疗理论代表人物是罗伯特·史托楼罗和乔治·阿特伍德。他们提出自我统合感、连续感、完整感、他们认为:一个人会把早年所形成的一些体验或信念正常化。然后按照他认为的正常来组织和认知当下的情境。

第五个理论就是沟通分析理论代表人物是:艾瑞克·伯恩,他提出以人际互动为基础的心理治疗。他们的观点就是人有三个自我状态,分别是父母状态、成人状态、儿童自我状态。这三个状态分别表现在对外在事物或自己的内在状态,有着不同的感知、想法或者行为方式,三种状态比例会有所不同。他们认为人的风格形成,取决于早年所经历的家庭环境。

第六个理论就是人生脚本理论代表人物就是伯恩。他的观点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脚本,6岁之前已经写好,而且很难改,之后按照这个脚本演绎自己的人生故事。就像改编的电影一样有原型和演员。这个脚本通常是父母赋予的

第七个理论就是依恋理论代表人物是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和美国心理学家玛丽· 爱因斯沃斯。她们的观点是一个人早年与母亲所建立的依恋关系,影响后来的人际关系。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安全型、不安全-回避型、不安全-反抗型。依恋关系建立有四个阶段分别是:前依恋期8周-12周、依恋关系建立期12周-6个月、依恋关系明确期6月-3岁、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期在3岁以后。他们认为3岁之前与母亲建立的依恋模式影响一生的人际关系。

第八个理论就是代际传递理论代表人物四穆雷·鲍文他的观点是用八个概念联结起来,这八个概念分别是:自我分化、三角关系、家庭投射过程、情绪阻断、排行、社会情感过程、核心家庭情感系统、多代传递过程。他认为一个家族情感过程或分化水平可以追溯到很多代。有其子必有其父,一个人的成熟意味着与他人在情感上的分离,尤其是与父母的情感的分离。如果家庭中孩子出现问题,问题不应该只归因于孩子,一个家庭问题通常是多代传递的结果。

第九个理论是认知行为疗法代表人物是阿伦·贝克。他的观点就是理性信念和非理性信念。人有正面核心信念和负面核心信念。人的信念是童年形成的大约在五六岁这个阶段他认为负面信念在我们潜意识里不为所知,会引发负面的情绪和行为。只有从小干预负面信念才能从根源上改变负面情绪和负面行为。

最后一个理论就是家庭系统排列理论代表人物是伯特·海灵格。他是一个神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学家,他的一生比较传奇,他的理论体系不被主流的心理学界认可。他的理论始于20世纪90年代,距今不足30年历史。他的观点就是家庭系统就像一个星座,有自己的运转规则,这个运转规则就是家庭系统的良知,家庭系统的良知有三个法则,分别是归属法则、平衡法则、秩序法则。如果在这三个法则运转,那家庭里的爱就能很好的流动,家庭成员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否则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以上是介绍这十个心理学不同的理论体系,虽然是不同的主张但是他们一致认为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是起到决定作用。尤其在小的时候,甚至是婴儿时期,孩子的人格和认知观念都在这一个阶段形成。接下来我们深度解读一下!

首先我们看一下家庭的结构和关系。这可以说是这本书的一个重点,对我们了解自己家庭有很大的帮助。心理学上的家庭通常包括三代家庭成员: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父母和父母的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父辈的生存状态对我们的人生状态有着因果上的影响和联系。父母和孩子组成的家庭称作核心家庭,对父母而言又叫再生家庭,对孩子而言就是原生家庭。家庭是一个传承系统,由一代一代核心家庭传递而来。其中两个基本要素就是结构和关系。家庭是一个生命系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家庭成员决定家庭规模大小,成员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所以家庭关系至关重要。

家庭的核心关系包括夫妻、父母、同胞家庭关系有垂直关系和平行关系。对一个人成长而言,18岁之前取决于父母和我们的关系品质,18岁之后,取决于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品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会以模式的方式从一代传到另一代。关系性有亲密、融合、敌对、疏远、控制、断绝、虐待、冲突、紧张、这些也会有不同种类的重叠。决定关系性质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角色、权利、义务、排行、文化等。影响关系的因素包括排行、父母的排行、家族文化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亲子关系中为了保护孩子对父母的忠诚,父母一方不要在孩子面前诋毁另一方,也不要和孩子结盟反对另一方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家庭的生命周期,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诞生、发展到解体。家庭生命周期概念最初是美国人类学者格利克1947年首次提出,家庭生命周期分为六个阶段:形成期、扩展期、稳定期、收缩期、空巢期、解体期,每一个阶段都有自身的任务,如果顺利完成,就会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否则后面的阶段就会因此受到连累。家庭最容易出现状况的时期,通常是处在家庭周期转折时期。生命只是一个单向的旅程。成功渡过不同阶段,有助于预防情感或压力相关的躯体或心理疾病。家庭每个人都通过血缘、爱和体验被联结。这些经历与体验会影响到你是谁或者你将成为谁,对家庭周期越了解,就越有能力应对出现的各种问题,人生越有可能取得成功。

家庭系统的核心包括两部分分别是原生家庭与再生家庭对成长起到决定作用的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老系统,再生家庭是新系统。在不同系统里新系统优于老系统,在同一个系统里老的亚系统优先于新的亚系统。在一个核心家庭有三个亚系统分别是夫妻系统、父母系统、同胞系统。夫妻系统是最重要和关键的亚系统是基础,如果这个系统不出现问题,那整个家庭就是平衡稳定的,其他成员就不可能出现太大的问题。父母系统承担养育教导孩子设立纪律界限与规则的主要责任。通过和父母的相互作用孩子学会应对权威同时,增强决策和自我指导的能力。随着孩子长大,父母应让孩子更多参与到与他们有关的规则制定中来,父母系统的角色有父母的单向管理,逐步过渡到父母与孩子双向管理,最后到孩子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指导。管理孩子有四种类型分别是专制式、溺爱式、忽略式、权威式。不同类型的管教方式,培养不同类型的孩子。其中权威式的父母养育的孩子最容易取得成功。

生命系统最大特点就是开放性、有序性、动态平衡和稳定性、自组织性和进化性。家庭系统越开放,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就越强,家庭就越有生命力。相反就不会有活力和能量。家庭的生命力还表现在后代的发展品质和活力上,后代的品质取决于父母的品质,父母关系的品质取决于夫妻关系的品质,夫妻关系的品质则取决于夫妻双方和他们父母关系的品质。

家庭是一个社会系统、文化系统也是个传承系统。家庭通过血缘和婚姻以代际的方式延绵相传,除了血脉之外,还有文化、家庭故事、家庭关系模式。家庭还会通过他自身在同一代际的横断面,所经历的社会重大事件传递给下一代。什么意思呢,这里举例说明一下。乔布斯的父母生下乔布斯的年龄和乔布斯生下他女儿的年龄是一样的,都是23岁,乔布斯被他的父母送养,而乔布斯自己则用拒绝承认自己的亲生女儿的方式抛弃他的女儿。弗洛伊德的第四个妹妹终生未嫁,最后一直陪母亲,弗洛伊德小女儿也终生未嫁,最后选择陪伴爸爸,弗洛伊德和他的爸爸都在自己40岁的时候失去了自己的爸爸,弗洛伊德与他小姨子有婚外情,他的大儿子与他的小姨子也有婚外情,这都是家族动力传承的结果。家庭是个动力系统是一个周期系统也是个动态平衡系统,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大多是为了平衡家庭系统造成的

家庭系统的心理特征主要有代际性、角色不可选择性、关系无法解除性、角色的无法替代性。当家庭结构或者功能的完整性被某些力量破坏,系统处于平衡或稳定的需要,会有一个家庭成员来补位。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家庭动力对我们的影响。在时间因素,一个人的成长历程里发生越早的动力,其影响力就越大,通常会有一个关键期如1岁、3岁、6岁、12岁。在空间因素,谁离的近,谁对我们的影响就越大,和谁的关系越有能量谁对我们的影响就越大。影响动力因素大致有:基因和受精卵动力、出生时的动力、性别动力、排行动力、标签动力、非正常死亡的动力、疾病动力、父母婚姻的动力、亲子关系的动力、家庭暴力和虐待动力、家庭文化动力、社会政治、经济事件动力等。

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有哪些呢?首先一个人的婚姻恋爱孩子态度主要取决于家庭动力,最常见的就是与父母的联结程度,对自己父母的拒绝、排斥、否认还是接纳、认可肯定。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就是出生和身份当一个人拒绝父亲或者母亲的时候,他就拒绝了自己的一半,拒绝父母就会自己就会伤害自己。书中特别强调了新生命的诞生需要分离的,成长有时是以创伤为前提的。

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还有以下因素。堕胎:一旦父母因堕胎而产生了罪恶感,那这种罪恶感会带来父母对自己的惩罚。重男轻女:一个人的性别通常有生理性别、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当一个人不接纳自己时,他接下来要做的可能就是伤害或者虐待自己。剖腹产与焦虑:经道产和剖腹产对孩子而言也会有不同的动力。哺乳与信任:这是建立安全和自我价值感最重要的部分,孩子一出生第一件事就是大声哭,第二件事情就是寻找母乳。孩子的世界观最重要的部分如信任感、安全感、自我价值感是在第一年形成的。一出生最重要的关系是与妈妈乳房的关系。其中乳房分为好乳房和坏乳房。好乳房能带来信任感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还有被遗弃和寄养与自我拒绝和自我伤害这类孩子会导致严重的遗弃感,无法和父母建立连接,影响他们存在感和自我价值感。

孩子无法回忆起3岁之前的事情,可能是因为语言系统没有发育成熟,3岁之后孩子不仅学会说话,还掌握一些文字概念。这时候孩子有了记忆,逐步有了自我认知。我们对世界的呈现取决于我们的主观的结构性。有了意识便有了对知觉的知觉,有了把主体变成客体的能力活在对的世界里是需要能力的,一个人有多大能力活在对的世界,主要取决于他如何对待错的世界,我们对错的世界越仁慈接纳关怀有爱,那我们的需求和欲望就能够透过对的世界得到满足。

下面来谈谈排行的影响:排行老大、居中与老幺对性格的影响。老大是父母愿望、期待和梦想的第一个承载者,渴望被关注,具有独立思想并嫉妒心比较强。居中的孩子常常是一个折中主义者和调和主义者。通常是社交高手,有很多兴趣爱好,精神独立、内心坚强,遇到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克服。老幺受到宠爱最多,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聪明活泼、自由、叛逆、乐观、自我中心、有创造力。

独生子女:既像老大又像老幺,会陷入两个极端,交往上会遇到困难,社会兴趣不是太多。如果是兄弟俩,那未来和异性打交道会遇到困难。兄妹俩是比较理想的排行。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排行情况,篇幅有限,就不一一介绍了!

下面解读一下分化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分化,重要的是能够完成社会化内容,父母关系质量关系到能否从父母那里很好的分化。一个孩子的分化标志就是区分哪些是父母的事务,哪些是自己的事务。

其次要完成一项任务就是自我统一,这取决于对自我接受的程度。分化与联结的平衡掌握的越好,对未来夫妻关系的经营越有利。分化的前提就是要有自我,承认父母,承认我们是父母的孩子,有这两个承认才能找到自我,分化越好,就能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能够和他人经营好关系,既有亲密和信任又有界限和距离。

下面谈一下角色错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角色的作用就是要求每个人都能符合角色的要求,做角色要求做的事,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亲像父亲,母亲像母亲,孩子像孩子,那这个家庭就处在一个良性的秩序之中,在这种状态下,家庭不会出太大的麻烦,亲子关系也能经营的很好。当父母让自己的的孩子做小大人的时候,就会失去自我发展的机会,亲子关系就会变成反向的关系,角色的混乱就会带来成长的混乱,当孩子有自己的再生家庭的时候,他们又会重演他们在自己原生家庭的一幕。孔子3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对孔子带来了一生的影响,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周游列国,都是在象征的层面去寻找父亲。

爱孩子最好的方式: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爱是一种关系的品质,通过利他行为来体现,需要坚守两个原则一是在孩子能力之内的需要,父母不可以满足,二是超出父母能力之外的需要,父母不用牺牲自我的方式去满足。如何帮助孩子从父母这里独立,成为一个有能力在社会中生存下去的人是父母核心任务。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需要把孩子放在没有对错的世界中,把孩子当做孩子来爱,当一个生命来爱,爱他们的权利和尊严,需要看到孩子积极的一面,信任他们,理解孩子,用心去感受孩子,全方位地去接纳孩子,给孩子做自己的自由,支持孩子成为他自己,实现他们自己。

孩子对父母的忠诚度是相同的,当父母在孩子面前争夺孩子对他们的爱时,孩子就会面临忠诚冲突,当孩子按照父母其中一方的要求来做时,就意味着对另一方父母的背叛,会有一种罪恶感,并可能会用自我伤害来平衡这种背叛。孩子对父母的忠诚通常有我追随你、我代替你、要和你一样三种方式。

还有一种忠诚动力就是平行现象,不同代际间会发生了相同的事情,心理学术语叫强迫性重复。还会表现在孩子自己组建的家庭里,他们会按照他们父母的夫妻关系模式来打造自己的婚姻模式。

下面看一下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孩子未来的影响

第一专制型父母,专制父母养育的孩子会失去做自己的权利。专制一种比较原始的防御,通常有深深的不安全感,无法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他们存在的方式是占有和控制,掠夺、侵占、剥夺自我为中心处在一个无我的状态。强调孩子的绝对服从,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孩子没有意志自由的空间。这时孩子可能会有更多的敌意和攻击,更多的自我否定和拒绝以及自我伤害,还有对父母惩罚的恐惧与愤怒。如果专制的父母与孩子是同性别,那孩子很难完成对父母性别的认同,会有俄狄甫斯情节现象。孩子无法完成性别认同,产生对父母的恐惧憎恨、不满、抵触和愤怒,不敢和异性正常交往谈恋爱有正确亲密关系,害怕成功,一旦通过自己的力量摆脱了父母或他人的控制,那可能就会变成一个比他父母更专制的专制者。如果没有和父母和解的话,只有超越父母的专制才能摆脱父母的专制。

第二溺爱型父母:溺爱型父母养育的孩子会丧失爱他人的能力。与专制型正好相反,会给孩子太大的自由和空间,很少限制和约束孩子,对孩子的需求几乎是无条件的满足。因此孩子不太喜欢有规则和约束的地方不喜欢集体生活,和他人打交道,原因就是和父母关系不良,溺爱其实是向孩子索要爱的一种控制方式使孩子失去准守规则的能力,无法完成社会化。解决办法就是父母在感情上要自给自足,不能到孩子那里去补偿,分清哪些是自己的事,哪些是孩子的事。

第三忽略型父母:忽略型父母养育的孩子无法找到归属感。是一种对孩子漠不关心的养育模式,无法给予孩子支持关心、温暖和爱,缺乏沟通,对孩子很少有情感上的回应,很少给他们建立规则和设置限制。这样的孩子最缺乏存在感,归属感,价值感,安全感,价值感,给人冷漠冷淡无所谓的态度。他们会复制父母的忽略用在自己养育孩子上,孩子以后极有可能成为忽略型父母。

第四权威型父母:权威型父母养育的孩子最具幸福感

这四种类型可以用两个维度划分,一个是要求和规则,一个是关爱和温暖,只有要求没有爱就是专制型,只有爱没有规则就是溺爱型,如果两种都没有就是忽略型,都有就是权威型,权威型最有益于孩子的成长。特点就是对孩子有较高的纪律和规则,又有对孩子需要或情感较高的反应性,对孩子有高要求也会提供资源和支持,不仅给孩子设定规则,还会向孩子说明为什么设计这些规则,也会倾听孩子的想法感受和意见。通常会积极关注好的行为,常使用鼓励支持认可赞赏、信任的策略。对孩子不对的行为会采用让孩子承担,由行为本身带来的自然结果,不是采用打骂贬低嘲讽和惩罚的方式。这样的孩子会拥有较高的能力和才干,会比较幸福和成功。能准守规则有责任感,能自我控制、自我决定、有同理心、内心充满善良和温暖。

书中也给出了养育孩子的一些具体做法可以参考:一是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好的行为,恰当的行为,孩子做错的时候,告诉什么行为是对的。二是给孩子设定边界或界限,对行为承担责任,这也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三是在纪律或规则面前对孩子表达尊重。四是规则要有稳定性,执行规则要有坚定性。五是规则面前要彼此合作,要具有适应性,要统一。

能否培养一个守规则纪律的孩子,是一个能否顺利走入学校和社会的前提之一。以下原则供参考:一是父母要做一个遵守规则的人,第二父母给孩子制定的规则是合理的,有利于孩子身心和成长的,第三制定规则要和孩子商量,达成一致。第四要随孩子年龄增加不断变化。第五父母要统一。第六不是为了把孩子控制住听从自己。

下面谈谈依恋关系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依恋关系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精神病学家约翰·鲍尔比创立的,是指儿童与抚养者之间形成的一种强烈持久亲密的情感关系。鲍尔比认为婴儿与养育者会形成一种关系模式,这种模式由婴儿内部的认知世界所塑造,取决三个要素,第一是与他人有关他人是否值得信任。第二与自我有关,自己是否有价值。第三是与自我和他人互动有关是不是有效。早期的依恋经历与后来的关系模式有着内在的连续性。

依恋关系有不同类型,玛丽·爱因斯沃斯在鲍尔比之后继续研究,把婴儿的依恋分成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三种,后来克里滕登有增加了混乱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是依恋程度比较强比较健康的类型占70%左右。孩子觉得可以信赖父母,有需要支持的时候父母就会来到他身边,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在父母那里会得到什么。这样的孩子更有同情心自信有活力,受欢迎,有更强的社会技能。

以下养育行为可以促进安全型的依恋形成:第一对婴儿发出的各种信号和需要非常敏感,并给予迅速的反应,第二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婴儿,第三充满感情的积极的情绪表达充满爱意。第四积极鼓励婴儿探索周围的环境和食物。第五喜欢与婴儿亲密、身体接触。

回避型依恋占20%。表现对父母在不在无所谓,母亲离开不反抗很少紧张和不安,母亲回来也不予理会,他们内心的安全感靠自己满足。他们不会寻求帮助,很容易感到沮丧很难和同龄孩子玩耍。比较好斗孤僻。

矛盾型依恋:在母亲那里有时被满足有时不被满足,对满足充满不确定性。

混乱型依恋:无法预测母亲对自己的反应,对待母亲的互动方式是无序的混乱的随机的。其父母大多有精神或心理障碍,他们对母亲不知道是应该接近寻求保护,还是应该远离寻求安全。

下面说一下恋母或恋父情结,也就是俄狄甫斯情节: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只有像自己的同性父母认同,才可能顺利和健康的成长。否则不仅会打乱孩子内心对双亲的均等忠诚度,也会打乱一个人心理发展的正常进程,是成长道路变得异常崎岖和艰难。只有当父母对待孩子的竞争和分离,能持包容接纳慈爱的态度时,孩子才能顺利度过。

书中提出人生出现的问题可以从原生家庭溯源所有的自我伤害都是源于自我拒绝,自我拒绝又源于对父母的拒绝。会通过伤害自己来表达对父母的拒绝。从系统角度来看,躯体系统低于精神和心理系统,如果精神和心理有需求躯体就会来帮忙。躯体疾病也是满足我们心理上的自我伤害的一种方式如果父母婚姻是不幸的痛苦的那孩子大多就会恐惧婚姻。

书中建议父母不要在孩子那里建立性是丑陋的邪恶的观念,不要对孩子性欲进行打压,尤其在青春期的时候,让孩子认识到性像饮食和睡眠一样,是我们人的正常本能,是美好的,用来创造新生命的,性本能和性欲望的是不可以消灭的,但我们需要控制的是满足性欲的方式或行为,只要在法律和道德的要求之内就可以。

下面谈一下原生家庭对异常人格形成的影响。原生家庭的适应性的行为模式一旦原封不动移植到家庭之外的环境时,这种行为模式可能就会变成非适应性的。这些非适应的行为或关系模式可能会变成一个人的非常态人格。包括:偏执型、表演型、自恋型、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边缘型、分裂型、反社会型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决定了我们未来的人际关系模式,也奠定了人格类型的基础。父母的心理健康度、人格类型、人际关系模式会决定或影响我们。成人之后要想改变我们人际关系,就需要处理早年在父母那里形成的互动关系,如果没有得到处理和修复,那改善是很困难的。

孩子的行为表现是其适应父母或家庭环境的结果。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个问题父母,当一个孩子早年所形成的自我概念是来自父母的,那他就可能朝着那些父母的自我信念去发展自己。可能就会成为问题孩子。父母的婚姻状态是影响自己婚姻状态最重要的动力因素。

最后谈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的影响中国式家庭文化的三大支柱分别是地理环境、农业问题、宗法制度就像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是集体潜意识。这些因素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中国人有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有好的一面,同时也有不利的一面。书中用孝文化举例父母越是无条件的爱孩子,越能够自主独立,越能够自强不息,越是不伸手向孩子要爱,那孩子就越是可能成为一个有孝道的孩子。父母不能用孝来绑架孩子,限制孩子的发展。还有一个悖论就是:养儿防老的悖论。养儿防老很容易把孩子工具化,过度投资孩子,非常容易让父母过度承担属于孩子的责任。其实我们父母把孩子培养好,能够有好的发展。自己努力经营自己想要的晚年生活。那孩子通常也会很孝顺的。中国人的智慧就是大舍才能大得。只有在正确的秩序下经营,才能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否则会造成很大问题。书中还举例其他的一些弊端比如:重点轻女的影响等级观念的影响等。



昵称:
内容:
验证码: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